热血文章网 手机版

宁夏一农民入选“中国好人榜”:守护陌生聋哑人44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21:06:00    

8月27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东源村村民李生成入选本次“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李生成一家三代人用爱心守护一名流浪聋哑智障人长达44年,这个由陌生人变“至亲”的故事,早已在当地流传开来。

李生成入选本次“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网络图

​“多双筷子”的抉择

​​​​1981年冬的一天,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马旺堡村,一名叫马维昌的人出现在了李生成家的窑洞前。回忆起初见的场景,李生成家人记得,马维昌身上穿得破破烂烂,脸色蜡黄,好像许久没有吃饭,甚是可怜。李生成的哥哥和嫂子上前打探究竟。这个马维昌因先天残疾,一直以讨饭为生。他不仅听不见,也不会说话,更无法与人交流。他们一家将马维昌请进窑洞,忙着起锅下面给他准备饭食。待马维昌吃完饭,脸上渐渐恢复有了血色,又一道难题摆在李生成一家面前:该如何安置马维昌?

让他走?李生成一家都不忍心。留下他?彼时,李生成一家人也挤在窑洞里,家里已经没多少粮食。面对这个叫马维昌的流浪聋哑智障人,李生成的父亲沉思了片刻后做出决定:“留下吧,就是多双筷子的事儿。”

虽说是“多双筷子的事儿”,但在当年“多双筷子” 对李家来说可是一件大事。

李生成一家人住在宁夏南部黄土高原上的西海固地区,这里曾经被联合国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这里生态条件差,年降水300毫米至600毫米,且分布不均,7月中旬以前几乎没有降雨,八九月份进入雨季后,日照温度低,无霜期最短的年份仅有88天。

电视剧《山海情》对这里有过这样的描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沙石跑。”当地人说,跺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

家里“多双筷子”,意味着生活会变得更加困难。面对这些困难,生活在此的李生成一家,依然决定留下马维昌,而这份亲情也从此开始延续。

留下马维昌,绝非“多双筷子”那么简单。后经检查,他们发现,马维昌患有先天性智力缺陷,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就连日常的吃喝拉撒也需要有人照顾,有时,稍不注意,人就会到处乱跑,甚至找不到回来的路。

李生成的哥哥要外出打工、操持家务,李生成接过了照顾马维昌的“任务”。彼时,李生成刚读完初中,正辍学在家。他遵循着父亲、哥嫂的嘱托,一点点帮助料理马维昌的日常生活:起床、穿衣、吃饭、上厕所……生活琐碎,但李生成从不抱怨。后来,李生成也结了婚,并拥有了两个儿子,但他依旧照顾着马维昌。

生活依旧艰难,可他们一家从没有抛弃过马维昌,并始终将他当做家人看待。记忆中,李生成去地里忙活,马维昌就跟着;马维昌也学着李生成的样子,哄李生成的儿子、为娃娃们做木头玩具。

在李生成一家的照顾下,马维昌身体逐渐恢复健康,神情也愈发精神,更像是这个家的一份子。

马维昌与李生成(右)。图片来源/红寺堡热线

​​一起向好日子奔赴

为彻底解决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贫困问题,在上世纪末,一场可以载入历史的移民脱贫搬迁工程正式打响。

1995年,宁夏将一份名为“扶贫扬黄灌溉工程项目”提交至全国人大,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该项目被列入国家“九五计划”。“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旨在借助一级级泵站等水利建设和其他配套措施,让黄河水通过“乘坐”四级“电梯”,扬高三百米,约100层楼高,涌入这片“喊渴”的土地。

该工程预计投资30亿元,用6年时间,搬迁100万人口,开发200万亩土地,工程又被称为“1236工程”。借助“扶贫扬黄灌溉工程项目”一级级泵站正式投入使用,黄河水被扬高三百米流入红寺堡荒原,一片片绿洲开始逐渐形成,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

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贫瘠、水资源短缺”的贫困山区搬出来!1999年底,随着第一批移民脱贫搬迁陆续抵达新家园,在“挪出穷窝、换掉穷业、拔掉穷根、改变穷貌”的号召下,23万群众从宁夏南部迁移至红寺堡。这里逐渐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开发区,一批批脱贫移民也力求在新家园创造曾经憧憬的好日子。

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建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发挥着作用。他们为红寺堡修水渠、建房屋、平整土地、找项目、做对口帮扶……一个个“协作”项目在这片荒原生根发芽。

2009年,李生成一家也将移民搬迁前往红寺堡,这对他们一家来说是一项重大选择。临行前,有亲友劝说李生成,去红寺堡就不要再带上马维昌了。照顾他这么多年已经算仁至义尽,带个“拖油瓶”到新家“不划算”。“他是咱自家人,不是‘拖油瓶’。”李生成坚持要带上马维昌。

此后,李生成一家搬迁到吴忠市红寺堡区东源村。在这里,他们分到了土地,也在家门口找到了打零工的机会。生活开始向更好的方向变化。

在新家,李生成夫妻俩努力打工、种地、供养两个孩子读书、照顾马维昌的生活。不过刚来时,对于周边一切新环境,马维昌一时难以适应,偶尔会发脾气,有好几次还曾在村里走失,但李生成夫妻二人从没抱怨。“我们吃的都一样,从没给他吃过一口剩饭。”李生成说。

2023年6月的一天,马维昌突发疾病。李生成夫妻俩紧急将他送到市里的医院,一检查发现马维昌得的是肺气肿。为了能照顾患病的马维昌,李生成让妻子回家料理家务,自己留下了下来。此后13天,他白天照顾马维昌起居,夜晚留在病房陪他。起初,同病区的人误以为他俩是父子,还夸赞李生成孝顺。得知二人并无血缘关系后,他们对李生成的行为更是赞叹不已。

从陌生人到“养老送终”

对于这段跨越血缘的“亲情”,吴忠市红寺堡区东源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村民表示,亲生儿子也未必能像李生成这样照顾得无微不至,更何况马维昌还是一位与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流浪聋哑智障老人。

李生成的善举不仅改变了马维昌命运,也影响了当地村民。为了能帮助这户人家解决实际困难,村里不仅为马维昌申请了高龄津贴,还给李生成提供了一份公益岗位。在李生成家盖新房时,村里人也纷纷前来尽其所能给予帮助。

今年,马维昌已经82岁,李生成已经照顾他44年。期间,当地民政部门了解到马维昌的情况后,多次希望将马维昌接到养老院居住,但都被李生成拒绝了。他说,他要给马维昌养老送终。在他看来,过去的苦日子一家人已经一起熬过去了,如今面对接下来的好日子,一家人也要在一起。

李生成的儿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爸妈伺候不动了,我要像父母一样照顾他。不同姓,但同心。”

李生成一家三代人的爱心守护在当地颇受好评。2024年,李生成荣获红寺堡区第五届“我们身边的好人”孝老爱亲荣誉称号。有评语称,李生成一家四十余年如一日,将流浪聋哑智障人马维昌视作至亲,从收留照料到移民携行,用跨越血缘的大爱书写新时代家风传奇。

​今年8月27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50人(组)光荣上榜。作为宁夏唯一一人,李生成入选本次“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中国好人榜”发布称,他们是寻常巷陌里留下的不寻常身影,是平凡岁月里跃动的温暖星火,他们展现了中国人的善与美,彰显了新时代的精气神。

​​​​​​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