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文章网 手机版

从审美开始,达到从容自在的人生境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15:34:00    

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欣赏艺术,得到美的享受?

《中国艺术沉思录》系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著名美术史家李霖灿写给大众的美学启蒙书,以清新质朴的笔触、生动的故事见闻、专业的学术功底,拉近普通读者与静态、遥远、陌生的艺术作品的距离。书中选取了古画、书法、陶瓷、石头、线条、墨韵等22个有趣的主题,涉及作品门类、技法表现、人物、意境等多个欣赏维度,串联起300多件珍贵文物,抽丝剥茧,循循善诱,细致分析艺术作品美在何处以及如何体会与欣赏这些美感。在作者看来,人间万事万物,无不是画,皆可用欣赏艺术的眼光去感受。通过欣赏艺术,可以看见历史,深入中华文化的根源,亦可以领悟人生,发现平凡日子中的无限乐趣。

《中国艺术沉思录》,李霖灿 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25年出版

>>内文选读:

由罗丹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维像谈起

试把罗丹的沉思者像和中国的北魏思维像摆在一起来看,您便会发现二者在思想的方式上迥然不相同,一个是满头大汗地在想,一个是悠闲自在地在想。前者的精神状态是紧张的,所以全身的筋肉都在用力气,尤其是胫腿部分筋络偾张,形势危急,从一个中国人或东方人的眼中看去,我们每每不禁地要问一声,思想亦要这样吃力的吗?这样紧张地苦苦追索,真理就会为我们捕捉到吗?说不定正会因此而失之交臂!

回头看一看北魏思维像,那姿态就“从容”多了,半跏趺而坐,支颐而思,意态十分自在,不但不肌肉紧张地去想,面上还分明想呈现出一种了悟后的欣悦微笑。我以为这两尊思想像的意态表现,亦能从某一个角度透露出中西艺术思想底色的不同。

譬如说,西方人画一个天使,多半要给他插上一双翅膀,他们的想法非常踏实,没有翅膀怎么能飞翔呢?中国人或东方人就思有别径,何必身插羽翼,只需驾一朵云彩就行了,人在云中即是仙,显然是空灵多了。

西方人画画,不论其为人物、静物、风景,都态度踏实,而且好采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以风景画为例,不但比例正确,而且光线色彩逼真,画成之后,还一定在四周给它钉上一个镜框,嵌在墙上就等同在室内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您就可以看到花园中的一角芬芳。

中国人在这方面别有会心,不以割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为满足。以山水画为例,他的用心是要摄取山川云树的大全,而不是只窥伺真实自然的某一部分,北宋的巨轴山水画和南宋的山水诗意小品都可以现身说法证明这一点。中国艺术的追求在全,西方艺术的追求在分,这在西方画的装镜框和中国画的裱中堂上也可以透露出一点消息来。

西方人务实,一切都要剖析来看,罗丹的《沉思者》就是由解剖学的立场而如此表现的。中国人好统摄起来看,所以挂一幅中堂就山川云树无不归纳入宇宙秩序中。西方哲人如培根便主张人要征服自然,而且说:大自然是最狡猾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套上夹棍逼它的口供。中国人则不如此想,一心只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三才者,天地人;万物皆吾与也,一一都在说明这种和谐而非对立的观点。基本观点不同,在艺术的表现上亦迥异其趣。对此,钱穆先生很有意思地说过:“西方的哲学是跨前一步的想法,而中国哲学则有退后一步的想法的趋势。”

跨前一步想,和自然迎面相对,所以要征服它、驾驭它、解析它;退后一步则面前道路广阔,把自己融合在天地自然之间,因之要与它和谐,要与它合而为一,正是由于此,西方人对艺术家只要求匠技的高超,不像中国人对艺术家还要求全人格的完美。文徵明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这在西方的观点是很不好明白的,因为分明是两码子事,一个人在事实上尽可以行为不检却又学有专长,但是中国人在这方面要求得完整而苛刻,因为他别有会心。

所以西方人在他的作品上每每是只签个名便了事,而中国人则还要附上一段诗词,因为他所表现的是一个意境。西方人是为自然照一张相,所以有“艺术是上帝的女儿,大自然的妹妹”的说法。中国人则是借山川之启发,写自己一段笔墨,这也是西方艺人一遇到彩色照相之发明,立刻竞向“不似物相”之大道狂奔,而中国艺人仍画他的梅兰竹菊弦歌不辍的原因,因为他原来就不为写实。

从紧张地想到怡然自得地想,从长一对翅膀到驾一朵云,从签一个名到附一段诗,从照一张照片到写一个意境(在这里我们想到了山水画上的长卷),还有技巧本位的评价和全人格的完美要求……处处都显示出中西艺术在思想底色上有若干的差异。然而这当是由于二者历史文化迹辙发展之不同,才表现出这些有趣的对比,因而更增加了相“比”益彰的美丽!

尽管中西双方的历史的发展迹辙有异,但退后一步来观察,人总是人,在艺术上到底血脉相通,不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且艺术高诣并无国界,东方人一样能欣赏西方的交响乐章,西方人亦对中国宋代山水画幅赞美不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