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文章网 手机版

日进2万观众,上海博物馆红山文化特展为啥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01:03:00    

黄金展览时间留给“红山”,最佳展厅位置留给“红山”,精彩展陈设计也留给“红山”,史上最大规模红山文化展览——上海博物馆东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6月26日开展即火,日均观众人数高达2万余人。这次红山文化特展的开展火爆,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对红山文化的传播有哪些启发?7月10日,本报记者专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邀其详解一二。

此前,国内多地都曾举办过以红山文化为主题的特展或者文化展。“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则是我国长江流域所在城市举办的首个红山文化主题展。

7月9日,上海博物馆东馆红山文化特展展厅内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展柜前,精美的玉器,粗犷的石器,饰满花纹的陶器,300余件套文物吸引一拨又一拨观众驻足观看。

开展至今,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就一直留意红山文化特展的客流变化。“每年暑假,都是展览的黄金时间,这次的红山特展从6月末一直持续到10月份,这是我们的特意选择,就是想让红山文化被更多人知道。”一直谦虚、低调的副馆长陈杰说起这次特展则变得高调起来,“现在平均每天有2万多人走进上博东馆。红山展就在一楼最佳展厅,再加上它是免费展,所以这些观众基本都会走进展厅看‘红山’。我们保守预测,整个展期‘红山展’的观展人数能突破100万人次。”

上博的红山文化特展为何能“开展即火”?陈杰将首要原因归结为“策划主题的高站位”。策展之初,上海博物馆就将该展定位于“中华文明探源”,而非简单的考古学文化展。

“龙腾中国”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大展的第四展,正因基于此,该特展在谋篇布局上就通过“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这三个单元来阐释红山文化信仰统一、礼制初成的古国面貌,回答“何以中国”的历史之问。

此外,紧跟热点也是此次上博红山特展成功的原因。陈杰表示,最近几年,红山文化这支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考古学文化,日益引起包括学界在内的各个群体关注,问红山、看红山、研究红山成为一股热潮。在众人的热切关注中推出红山文化特展,既是顺势而为,也是对观众期盼的回应,这也保证了红山文化特展的成功。

“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共展出文物310件/组,其中,超过四分之一展品首次公开亮相。这些文物来自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地共二十家考古院所和文博机构,来自我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红山文物占到展出文物总量的一半以上。

陈杰表示,一个展览的成功,除了依靠自家馆藏文物外,各地文博机构、考古部门的鼎力支持十分重要。具体到此次“龙腾中国”展,正因为二十余家机构的全力支持、通力合作,才会精品文物多、首展文物多,观众才能“一展饱眼福”。

例如,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出土文物在这次特展上的首次系列展出就是最佳例证。在展览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策展人专门留给“马鞍桥山”一个展柜,将出土陶器和石器等成组呈现给观众,让大家对红山文化早期先民生活、祭祀用品有了具象了解。

移动互联时代,展览和文物能否有效“二次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展览的成功与否。“龙腾中国”特展推出后,多件文物迅速“出圈”,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焦点文物。

对此,陈杰表示,策展之初他们虽然无法预测哪些是能够“出圈”的文物,但是,根据展示的需要,会有选择地把一些重点文物放入中心展柜进行重点推介,方便观众360度仔细欣赏。

事实证明,这一展陈思路积极推动了文物的在社交平台的“二次传播”。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两件石雕人像,因为造型奇特、表情生动,被网友戏称红山文化版的“没头脑”“不高兴”,频繁被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转发,成为此次特展的“出圈”文物。

位于中心展柜、发现于我省牛河梁遗址的玉玦形龙是第一枚此类出土文物,也是这次展览的重点推介文物,它与“龙腾中国”主题遥相呼应。圆润的造型、精细的雕琢,居于“C”位的这件文物频频占据各大社交平台主要位置,吸引不少观众进馆参观。

作为国际化都市,上海博物馆六七成观众都来自市外,国外。陈杰表示,借助上博的平台和这次特展,他们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红山文化、了解红山文化、走进红山文化,“让红山文化越来越红”。

(辽宁日报记者 朱忠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