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文章网 手机版

真金白银邀您来泉就业创业!泉州发布高校毕业生新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06:06:00    

N海都全媒体记者 黄晓燕

对有职业技能提升要求和培训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首次到泉就业见习,与见习单位签订见习协议并向当地人社部门报备后,可申请最长3个月的免费住宿……7月9日,记者从泉州市人社局获悉,泉州发布人才新政,用满满诚意邀请广大高校毕业生来泉就业创业。

建隆/漫画

就业奖补:

最低可申领生活补贴1万

年龄35周岁以下(博士放宽至40周岁),近一年内首次到泉州市民营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高校、大院大所稳定就业或自主创办企业的青年人才,可按照博士毕业生10万元,全日制硕士毕业生5万元,全日制“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2万元,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技工院校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取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人员1万元的标准申领生活补贴。属于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新医疗等新赛道产业、未来产业青年人才的,奖补标准上浮50%。

由泉州市外迁入泉州市辖区内落户,在泉州民营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高校、大院大所稳定就业或自主创办企业,并于同一工作地县(市、区)累计缴纳3个月以上基本养老保险的16—45周岁新落户人员,可申领1000元落户补助。

年龄35周岁以下(博士放宽至40周岁)的泉籍博士研究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毕业5年内在泉州市民营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高校、大院大所稳定就业或自主创办企业,可于落地后1年内申领连续3年、每年1万元的家庭奖励。

每年提供2000个以上见习岗位,高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待业青年可申请参加3~12个月就业见习,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提供基本生活费,并办理人身意外保险。

创业扶持:

最高可申请30万创业贷

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返乡入乡创业青年首次在泉州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体、网店等),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正常运营1年以上,且在创办企业连续缴纳6个月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以灵活就业身份缴纳)或失业保险的,可申领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

在泉创业的毕业5年内大中专院校(含技校)毕业生,最高可申请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前3年政府给予贷款实际利率50%的财政贴息。

应届或毕业5年内有意在泉创业就业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技工院校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可申请使用最长1年免费的公益性创业工位。

符合泉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发展方向的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可享受市县两级国企母基金主导的天使、创投基金领投支持。近5年首次到泉州市自主创业、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和带动示范作用的青年企业管理者,参加市、县两级主办的初创企业经营者能力提升班取得证书后,每人最高可给予1万元的补助。

住房保障:

求职最长可免费住宿1个月

取得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青年人才首次到泉州求职,可申请最长1个月的免费住宿。其中,全日制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人才年龄应在40周岁以下;全日制本科学历、中级职称或技师职业资格人才年龄应在35周岁以下;全日制大专学历、高级工职业资格及其他人才年龄应在30周岁以下。

离校未就业的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年龄要求与求职免费住宿相同)首次到泉州就业见习,与见习单位签订见习协议并向当地人社部门报备后,可申请最长3个月的免费住宿。

取得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青年人才首次到泉州就业创业,可申请租赁六年阶梯式优惠住房,首年免收租金、第二到三年租金减半。

年龄35周岁以下(博士放宽至40周岁),在泉州市民营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高校、大院大所稳定就业或自主创办企业的青年人才在泉购买首套住房,可按照博士研究生8万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万元,全日制“双一流”高校本科生4万元,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生、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取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人员2万元,全日制大专生、全日制高级工班毕业生、取得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1万元的标准申领购房补助。

□海都时评

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

当下,各地“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泉州为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是动真格的。这份“硬核清单”,涵盖了从在校实习到求职、就业、安家创业等全链条,不仅真金白银很实在,而且用具体措施构建了“来泉无忧”的强磁场。

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最忧心的莫过于就业落脚难、创业启动难、安居乐所难,这些问题泉州都帮您想到了。政策不仅砸钱,更在配套服务上使劲。“先落户、后就业”传递出“来了就是泉州人”的开放姿态。

作为万亿GDP城市,泉州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平台,是吸引人才的天然“磁极”和撬动人才集聚的关键“杠杆”,然而,产业升级亟需新鲜血液注入。近日发布的《泉州市人才人口“双增”行动方案》,推出15项“干货”政策,正是向天下英才发出的扎根泉州的诚挚邀约。

无论是“双增”行动还是高校毕业生新政,泉州这套组合拳,诚意和力度都相当突出。但引才聚才,更要能暖人成就人。政策执行效果如何?关键看能否高效落地,以及泉州产业平台能否提供足够有吸引力的发展空间。这既考验政务服务智慧,更需市场主体的协同发力。

引才不是撒钱比赛,而是用系统化生态让年轻人“站稳脚、扎下根、闯出名”。只有让人才“软着陆”,才能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白水)

编辑:李焕泉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