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文章网 手机版

家乡书屋:让武乡游子寻觅“精神原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17:49:00    

7月5日清晨,70岁的王爱珍老人走进太原市长风街的一栋写字楼内,轻轻地打开“家乡书屋”的大门。阳光透过玻璃窗,在一排排书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前不久又收到三本捐赠的书籍,得赶紧整理上架。”老人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给一本泛黄的《八路军在武乡》包上保护膜。

这个仅有50平方米的空间,收藏着2300余册与太行山革命老区武乡县相关的书籍,为在太原的武乡籍读者、对武乡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提供了阅读交流的场所。从抗战史料到方言民谣,从农技手册到文学创作,“家乡书屋”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基因库”。过去8年,这个由普通市民自发创办的书屋已举办读书会327场,接待读者超2万人次,成为连接城市与山乡的“文化脐带”。

“最开始的念头,就是想让在太原的武乡人能有个看看家乡书的地方。”书屋发起人之一、“家乡之音”公益团队成员石头回忆道。2017年,他和几位同乡凑钱租下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小店,取名“家乡书屋”。当时,书籍全靠捐赠,有老乡翻箱倒柜找出的旧县志,有南下干部托人送来的抗战史料,甚至还有几本线装家谱。

如今,“家乡书屋”不仅是个藏书地,还是武乡文化的“活态博物馆”。记者在现场看到,书屋划分为三个特色区域:左侧的“红色记忆角”陈列着八路军在武乡的史料,中间的“非遗工坊”常有老人教孩子们剪纸、唱秧歌,右侧的“种子图书馆”里,一些太行山濒危作物种子静静躺在玻璃罐中,等待有一天重回故土生根发芽。

书屋的运营模式也透着泥土气:读者可以用读书积分换武乡小米、枣糕,农产品的销售利润又反哺书屋。“我们管这叫‘文化合作社’。”“家乡之音”公益团队成员郝伟指着墙上的循环图解释。

八年坚守,并不是一件易事。石头从柜台下捧出一本1982年版《武乡县志》,扉页上有位南下干部的笔迹:“让后辈记住根在何处。”指着这行字,石头告诉记者:“你看,答案就在书里。”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勾文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