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耕”新丨大连:白领回乡“头雁”飞
“树莓是好东西,营养价值高,当年栽植当年见效,一次栽植多年受益。”立夏时节,大连市普兰店区沙包街道沙包社区的树莓基地里,刘家峰一边带着十多名工人拔草,一边夸赞起自家的“宝贝”。
这个基地有14栋冷棚,棚内的树莓已冒出鲜嫩翠绿的新枝。正在干活的周桂凤介绍,树莓生长速度快,几乎一天一个样,8月份果实陆续成熟,每天都得摘果。
9年前,刘家峰还是在大城市上班的白领。他因回母校沈阳农业大学参加毕业十周年聚会,偶然在学校的浆果园看到树莓,第一次品尝到树莓果汁,了解到其鲜果市场价格不错,便萌生了种种看的想法。
“说干就干,我很快就在老家租下30亩地种树莓,第二年干脆辞掉工作,拖家带口搬回农村。”刘家峰说,创业初期,自己也踩过不少坑,比如第一块地位于风口不利于植物生长,树莓成熟时却还没对接好销路等。
2023年,刘家峰成为我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学员,并获得到浙江大学培训的机会。“这次学习是理论和实训结合,让我大开眼界,尤其导师说的‘要脱胎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打造品牌和走品牌经营之路’,对我触动很大。”刘家峰说,回家后他的干劲更足了。
刘家峰先是修改了产品的包装设计,然后带着成品走南闯北开拓市场,并广泛征求各区域市场的评价和反馈。“一些反馈非常中肯,比如把塑料瓶装冰冻果汁改为高温瞬时灭菌玻璃瓶装,方便客户运输、存储和展示。”刘家峰说。
“拔草队”从这个棚转战到另一个棚,刘家峰一边交代大家下一步的剪枝、上肥工作,一边回电话和微信。有位客户要求当天发货19箱果汁。
沙包社区是个传统农业村落,村民以种玉米为主。身为新农人,刘家峰目前对村民的带动主要体现在用工上。他畅想,树莓深加工从“卖一季”到“四季卖”,路走好了,就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产、销、旅环节中来,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新闻链接
我省“头雁”项目自2022年启动,计划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约3000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基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目前,我省“头雁”在产业规模提升和个人进步上成效明显,仅去年就有19名“头雁”学员获“国家合作社500强”“农村青年创业带头人”、市级“兴辽人才”等荣誉称号;70余名“头雁”学员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增收,或担任农民技术员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服务。
(辽宁日报记者 胡海林)
来源:东北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