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银行”装着人民群众的“三件事”——电影《老马的背包》观后有感
走出影院时,那个磨得发亮的帆布背包依然在眼前晃动——它装着账本、印章,更装着“把信用社的事当成群众的事”的滚烫初心。
作为甘肃农信的一名“老兵”,观影有感,醍醐灌顶,思绪万千。电影《老马的背包》以陕西澄城县联社魏家斜分社信贷员马百党为原型人物,深情讲述了一位老农信人的感人故事,镜头中的“三件事”触动了人们的灵魂,让我找到了“如何做好甘肃农信人”的正确答案。
第一件事——背包里的“无字之书”:懂“三农”,把柜台搬到田埂上
电影里有个细节特别戳人:老马蹲在田埂上,帮果农李大爷算收益账,手里的铅笔在烟盒背面画了又画——“这棵苹果树挂果30斤,按去年行情能卖120块,贷款买的滴灌设备能省30%水费,明年就能回本”。大爷听不懂“信贷模型”,但老马用“烟盒算盘”把账算明白了。这让我突然懂了:农信人的“学习”从来不止于会议室里的政策文件。老马41年走坏20多双鞋,背包里的手写档案堆成山,却能精准说出“张三家的羊该配种了”“李四的大棚缺有机肥”——这些“田间地头的数据库”,不就是比任何教科书都鲜活的“三农教材”吗?尤其对新入职的年轻人来说,“像海绵一样学习”,既要啃下信贷政策、数字化工具这些“有字之书”,更要学老马“把柜台搬到田埂上”的智慧:遇到大叔大妈不懂手机银行时,别急着说“您看教程”,不如像老马帮村民存零钱那样,手把手教到会;碰到种植养殖大户纠结贷款额度时,别只甩“公式表”,不如像他算“收益账”那样,帮客户算清“投入产出比”。毕竟,能让群众听懂、用得上的金融服务,才是真本事。
第二件事——账本上的“匠心密码”:平凡岗位,把小事做到无可挑剔
电影里有段黑白影像:90年代的魏家斜分社,老马趴在煤油灯下写信用档案,每一页都工工整整记着“王二婶家3口人,养鸡50只,年收入800元”。旁白说,他累计发放3万多笔贷款,硬是做到了“零逾期、零坏账、零人情款”。这组数字背后,是“匠人般的较真”:为了核实一户农户的还款能力,他能翻山越岭走10里山路;面对亲戚说情“通融贷款”,他把账本拍在桌上:“这账是记给乡亲看的,不能有一笔糊涂账”。后来他创新的“五结合五促进”工作法,本质上不就是把“较真”做到了极致?——把“等客户上门”变成“上门找客户”,把“冰冷合同”变成“带温度的服务方案”。汪曾祺先生说“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神仙一样的事”,老马的“神仙事”,其实就是把“小事”做到了无可挑剔。对我们而言,别总想着“干大事”,先把手里的“小事”做透:比如把社保卡激活流程优化3分钟,让老人少排一次队;比如在报表里发现某个村的特色产业数据,主动设计配套信贷产品。就像老马用41年证明的:农信社的舞台从来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每一笔“让客户放心”的业务里。
第三件事——田埂上的“耕种哲学”:扎根基层,把贷款当种子种进土地
电影结尾,老年老马站在魏家斜村的苹果园里,看着漫山果树挂果,笑着说:“当年贷给李大爷的500元买苗钱,现在能收5000斤果子咯!”字幕打出:41年间,他让分社存款从5000元涨到761万元,贷款从2000元到455万元,把穷村变成了小康村。这让我想起余世存先生的话:“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老马的“答案”,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他没纠结过“什么时候能升职”“什么时候能被看见”,只是背着包一遍遍走村串户,把每一笔贷款当成“种子”种进土地。这种“耕种思维”,不正是农信人最该有的心态吗?我们总说“扎根基层”,怎么扎?或许就像老马那样:选对“土壤”——别总盯着“热门业务”,多看看村里的合作社、田间的家庭农场需要什么;耐心“施肥”——教一位老人用手机银行可能要半小时,但这份信任会成为你在基层的第一颗“种子”;守住“节气”——像农民不违农时,我们也别搞“短期政绩”,而是把“百姓银行”的口碑当成一辈子的“收成”。散场时,影院的灯亮了,我却觉得老马的背包还在肩上沉甸甸的。那里面装着的,哪里是贷款资料?是“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信念,是“肩上扛起多少责任,未来就绽放多少光芒”的担当。
一背包、一账本、四十年!首部农信题材电影在全国上映,这是中国农金人的大喜事。影片不是看一个“模范人物”的故事,而是看一个普通人如何用41年证明:农信人的“春天”,从来不在远方的掌声里,而在每一次“把服务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的脚步中。
“背包银行”的生命源于“三农”、兴于“三农”,强于新时代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作者:王小明
作者单位:甘肃华池县信用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