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宇:退役军人变身种粮大户 新农人书写兴农篇章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任洁 长沙报道
1988年5月,王新宇出生于宁乡市灰汤镇。他于2006年入伍,2014年退役。
退役后,他曾在大公司任职,也在大都市开过餐馆。尽管身处繁华都市,他内心却始终眷恋着家乡的田园。2022年,他毅然决定回乡种田,如今已发展粮食种植面积超900亩,成为当地颇具声名的青年“兴农人”。
他面庞黝黑,着装朴实,谈及水稻种植,双眼放光,尽显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投入。

王新宇察看稻穗。
告别繁华都市,退役军人变种粮大户
手捧稻谷,王新宇回忆起回乡种田的初衷:“以前在外地开餐馆,生意还算不错。但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而且国家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所以我下定决心回家种田。”
返乡第一年,王新宇不仅接过父母手中的200亩稻田,还从村上流转了500余亩土地,扩大种植规模。
他感慨道:“万事开头难,刚从外地回来,想搞大规模种植,土地流转、要素资源、销售渠道等方面都面临着瓶颈和问题。”好在当地政府关心支持退役军人回乡发展,在政策、技术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帮助,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困难,让他的水稻种植逐步走上正轨。
为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实现规模高效种植,王新宇成立了宁乡枫灰偕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他在灰汤村流转土地512亩,在花果山村流转土地400亩,全部用于水稻种植。他表示:“希望能联合村里其他种植大户,实现更大面积、更规模化的种植。”
推进农业机械化,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与父亲传统的水稻耕种方式不同,王新宇十分重视科技兴农。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迅速推广和国家“三农”政策的助力,他萌生了科技种田的想法。在原有插秧机的基础上,他新添置了植保飞机、自动化抛秧机、大型旋耕机等设备。其中,新型植保飞机一次可带药20公斤,作业一小时就能覆盖80亩稻田。

王新宇种植的连片水稻。
说起农机设备,王新宇如数家珍:“我们共添置了4台旋耕机、4台插秧机、1台抛秧机、2台植保飞机、2台收割机、2组烘干机……”2023年,他与花果山村签订租赁协议,租下村里的空置房屋,进一步规范设施管理。“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父亲那辈用的是很原始的机械,全靠体力,特别累。如今各种机械齐全,实现了一条龙机械化操作,省时又省力!”王新宇自豪地说。
如今,王新宇已是村里最年轻的种粮大户。谈及今后的规划,他信心满满:“下一步,我打算联合村里的其他种粮大户整合资源,将稻谷粗加工成大米,开拓新的销售渠道,一起实现增收致富。农村同样有广阔天地,种田也能创造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