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防癌”,体重管理成亮点,广州白云开展第31个全国肿瘤……
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4月18日上午,由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州市癌症防治中心)和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卫生监督所)提供技术支持,白云区卫生健康局主办,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白云区健康教育所)承办的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广州市主会场“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活动在景泰街广源汇广场举办。
活动聚焦“防筛诊治康”,通过义诊、筛查、科普等形式推动癌症早防早治。此次活动将“体重管理”纳入核心环节,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设置专门临床营养科摊位,给予居民专业评估及个性化运动建议。此外,活动还通过设置展板、发放资料及互动问答等形式普及防癌知识,切实推动癌症防治关口前移,助力居民以健康体重和科学方式筑牢防癌防线。

“科学防癌健康生活”活动
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艳芳副主任向记者介绍,2025年白云区癌症防治工作紧密联系群众,在社区内提高重点癌种筛查率,“目前群众普遍存在‘谈癌色变’的心理,所以,我们不仅关注‘治已病’,更注重‘防未病’,通过社区网格将防癌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谈及区域特色举措,陈艳芳副主任重点提及“同伴教育”模式:整合义工、志愿者及医疗资源,在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搭建平台,组织400余名癌症患者及家属参与,通过专家诊疗、心理疏导、艺术疗愈等,既缓解患者的孤独感,也让家属掌握科学照护方法,实现“全家抗癌”的协同效果。同时,“体重健康管理”在今年也被融入癌症防控体系。陈艳芳指出,此举既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战略部署,也针对“老广”饮食习惯,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肥胖与13种癌症风险正相关,尤其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广东高发癌种。这些兼具温度与专业的防治实践,既体现了白云区在癌症防控中的精细匠心,也为都市慢性病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广式经验”。

陈艳芳副主任接受采访
活动现场设置了外科、内科、乳腺科、泌尿外科等义诊摊位,为居民提供免费问诊、报告解读和健康指导。最受关注的当属“临床营养科”摊位——Inbody人体成分分析仪前围满了排队体验的居民。该仪器可以快速生成身高体重、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等20余项数据,并生成可视化身体成分图。
现场,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营养科的黄瑜芳医生结合检测结果,为居民定制体重管理方案。
“以前只知道自己偏胖,没想到内脏脂肪等级12级,超过正常标准3级!”刚拿到报告的市民张女士感叹道,“黄医生给我列了饮食清单,建议我每天快走40分钟。”“平时最爱喝糖水、吃糯米鸡,今天才知道高糖高脂饮食会增加癌症风险。”62岁的卢阿姨看着检测报告上的“体脂率28%”的数值告诉记者,“黄医生说减到24%就算达标,以后要把白米饭换成杂粮饭了。”

居民使用InBody仪器测量身体数据
“体重管理看似‘小事’,实则与癌症风险密切相关。”黄瑜芳解释道。国际癌症研究组织数据显示,肥胖与多种癌症发病风险升高相关,控制体重、改善血脂水平可显著降低患病风险。她指出,前来咨询的老年人普遍存在脂肪超标、肌肉量不足问题,“这与广州居民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部分老人误解‘减肥=吃素’,导致蛋白质缺失等营养不良;还有不少人爱喝汤、喜食糖水,高嘌呤、高糖饮食增加健康风险。”针对“如何科学管理体重”,黄瑜芳建议:“增加肉蛋奶、鱼虾、豆制品等高蛋白摄入,减少肥腻煎炸及精制糖,做到膳食多样;每周规律运动,如每天散步30分钟。”她强调,科学管理无需“大刀阔斧”,从减少一勺糖、多走一步路开始,坚持半年就能见效。

黄瑜芳医生为群众解读报告
宣传周期间,白云区多地同步响应,其中三元里街联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州市白云区护理学会等单位,于4月17日在卜蜂莲花三元里店开展“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义诊行动。活动通过"三甲专家下沉+社区联动"模式,集结南方医院胸外科、放疗科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学科医护团队,通过现场义诊、科普讲座等形式,为居民提供癌症防治咨询及“全周期管理”健康指导。下一步,三元里社卫将持续深化“医防融合”机制,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常态化开展肿瘤高危人群筛查、健康随访及科普宣教,推动癌症防治关口前移,为打造“健康白云”贡献力量。
癌症防治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系统工程。当政府、医疗机构、社区组织和居民形成合力,当科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习惯,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就能在基层落地生根。这场关于生命与科学的对话,正在书写全民健康的新篇章。
文、图|记者 陈辉 实习生 易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