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文章网 手机版

关健对话|准狠精!“隐形手术刀”精准打击肿瘤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13:34:00    

借助人工智能,只要三五次放疗,就可能精准干掉肿瘤。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正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改变了我们对治疗癌症的“刻板印象”。本期《关“健”对话》,温州市中心医院放疗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副主任医师张豪来到演播室,为我们讲述这把“隐形手术刀”是如何做到准、狠、精,从而对肿瘤进行精准打击的。



嘉宾简介


张豪,温州市中心医院放疗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副主任医师,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放疗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放射治疗分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物理(热)治疗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小而强”腹膜转移癌恶性腹水临床培育创新团队成员、温州市级立体定向肿瘤放疗专病中心(培育)负责人、温州市中心医院热疗中心负责人,温州市医坛新秀培养对象。

门诊时间:周三下午(百里坊院区)、周五上午(双屿院区立体定向肿瘤放疗专病门诊)。


张豪给患者做治疗计划

传统三大弊端

记者:您从事临床工作有多少年了?传统治疗癌症的节奏是怎么样的?

张豪:我从事肿瘤综合内科治疗有13年了。传统治疗癌症,以手术、放疗、化疗“三大”标准治疗模式作为主要手段。

传统治疗模式会带来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

1.对于“一刀切”的标准化方案,可能存在对个体差异的考虑不足(如部分患者存在基因突变,有适合的靶向药物治疗,有些患者健康状况欠佳,不适合标准治疗)。

2.对生活质量关注度不够。

3.固定的治疗周期可能对部分患者不合理。


张豪团队在进行病例讨论

几次干掉肿瘤

记者:听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5次,就能干掉肿瘤?

张豪:是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犹如一把“隐形手术刀”,可以对肿瘤进行精准打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看得准:高清影像+实时影像引导+运动管理(门控/追踪)=毫米级锁定移动靶心。

打得狠:超高单次剂量=每次都是“致命爆破”。

算得精:逆向计划系统+AI优化=找到最佳火力分配方案。

我们曾经收治了一位80岁老人,他被诊断为早期肺癌,肺功能较差。外科医生表示手术风险较大,让我们放疗科医生去试试。我们团队会诊后,表示没问题。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我们决定为老人进行肺部病灶立体定向放疗。

前期,我们给该患者进行了精准的定位,4D-CT扫描;临床医生进行精准的勾画肿瘤靶区及正常组织;物理师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设定了精准的照射布野方案,给予了肿瘤相应的治疗剂量;最后由医疗技师团队操作,进行5次照射,从而顺利完成治疗计划。目前,患者随访两年多,肿瘤情况良好,没有复发。


张豪在查房

借助人工智能

记者:与传统放疗相比,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有哪些优势?

张豪:传统放疗治疗疗程长,一般要30次照射,对周边的正常组织影响也不小。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单次剂量大,每次都是精准“爆破”,对肿瘤病灶进行强有力的打击;同时又对周围组织的影响较小,不会造成误伤。

记者:它的辐射会不会比较强呢?

张豪:其实与30次的辐射量相比,3~5次的疗程接触辐射次数明显减少,整体来讲,患者的辐射风险应该会更低。

记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如何借助人工智能的?

张豪:对于肺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可以通过四维计算机断层扫描(4D-CT)来补偿呼吸运动引起的肺肿瘤与标记位置的不匹配。

在利用人工智能方面,放疗科医生会设定好目标(肿瘤需要多高剂量,周围器官限量多少),物理师输入影像和结构数据,由强大的计算机算法(通常基于人工智能优化),自动计算成千上万个可能的照射方案,最终选出最优方案——在满足肿瘤高剂量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正常组织。


张豪带领团队在查房

打出“组合拳”

记者:在肿瘤治疗上,你们是如何打出治疗“组合拳”的?典型病例。

张豪:我们之前收治了一位直肠癌术后脑转移的78岁老人。她来就诊的时候,已经是肢体偏瘫,活动受限,生活质量很差,家里人也打算放弃了。

通过沟通,我们团队给患者予以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疗尝试,也就是进行了5次照射。后来,老人的症状明显改善,生活也可以自理了。

我们又打出“组合拳”,即局部+全身系统治疗,个体化精准治疗,给予她口服化疗联合靶向药物进行系统维持治疗。目前,老人病情稳定,生活质量良好,离我们当时的放疗时间已经两年多了。而如果是单纯的药物治疗,则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记者:这个治疗方法是否适合所有的肿瘤患者?

张豪:这个放疗并非适合所有的肿瘤患者。在我们临床应用当中,全身控制得比较好,且只出现了局部或者转移部位比较少的患者,是比较适合用立体定向放疗来进行治疗的。如果患者属于肿瘤全身多发转移,那就不适合做立体定向放疗。


肿瘤慢病化管理

记者:你们是如何对肿瘤进行慢病化管理的?

张豪:对于放疗结束后的患者,我们会进行定期随访+个体化的巩固治疗。

我们曾经收治了一位食管癌患者。经过食管病灶放疗后,我们继续给他进行免疫巩固治疗,并定期复查随访。随访期间,他先是出现骨转移。我们就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给予局部放疗+化免联合治疗4周期,后继续免疫维持治疗。

维持了1年多后,他又出现了孤立性肝转移病灶。我们立即给予局部肝转移瘤立体定向放疗+全身免疫维持治疗,放疗5次,疗效很好。

目前,该患者作为一个晚期食管癌患者,经过我们团队全程管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他的生存期已经超过了5年。

所以,在我看来,肿瘤的发展趋势就是慢病化管理。很多时候患者病情出现变化,就需要我们更快更及时地发现,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


记者胡海珍

剪辑:曹隆一

摄影:陈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