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我有“数”|让AI规划行程,会不会泄露隐私?专家这样说
五一假期来了,在吃、住、游、购、行等各类场景下,“用AI”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让AI规划行程,会不会泄露我们的隐私?平台商家的推送链接消费,是不是隐藏风险的AI圈套?AI生成的内容,应该如何取舍、如何判断等等。
这样的“AI焦虑”在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都有。4月30日,上游新闻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知名人工智能专家曾一品和大模型安全行业专家、蚂蚁集团大模型数据安全总监杨小芳,希望两位专家的解答能消除大家心中的“AI焦虑”,让AI真正成为我们的“五一”假期和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好帮手。
焦虑一:用AI,如何避免泄露个人隐私?
前几年大家出游,很多人都习惯先做路书、做攻略,或者在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平台找资料做参考。今天,让AI应用规划行程、推荐线路,已经成了新的选择。
在和各种AI应用对话中,难免会释放很多个人信息,比如姓名、行程甚至自己的手机号码、位置等等。个人信息的多次“投喂”,我们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该如何保障?
知名人工智能专家曾一品给出的建议非常实用,“大家日常在网络上使用AI应用时,建议避免输入个人真实姓名、身份证号、车牌号和家庭住址,或者用代称代替个人信息。”
大模型安全行业专家、蚂蚁集团大模型数据安全总监杨小芳谈道,首先大家对于AI引发的隐私与诱导消费焦虑,要有理性认知。
她说,AI的本质是工具。“AI本身没有主观作恶意图,其行为取决于开发者和使用者。隐私泄露或诱导消费的问题,核心在于数据使用方的规则是否透明、是否尊重用户权益,而非技术本身。”
杨小芳认为,隐私安全的关键在于平台责任。“因此,建议大家日常使用AI择优选择可信的平台,比如会明确告知数据用途的、提供各种自主关闭共享权限等功能。此外,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监管部门会对数据滥用行为进行处罚,用户也需要有主动维权意识。”
另外,关于商家平台通过算法或者AI技术推送的一些优惠或者促销活动,大家应该保持理性消费,将AI推荐视为“参考清单”,结合自身需求进行筛选。
焦虑二:怎样用好AI,以得到更有价值的参考?
让AI规划行程,怎么做才能得到更适合自己的建议?
曾一品谈道,在和AI应用的对话中,可以将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比如景点偏好、出行方式、餐饮爱好、住宿标准)明确提出,让AI提供个性化的出行建议。“也可以请AI提出规避出行高峰时间、用餐高峰时间、规避拥挤路线等需求。同时,对于AI提供的游玩建议,可以通过第三方渠道进一步核实,如打电话咨询、查询商家公众号等核实,避免因AI提供的不准确信息,而给出游带来烦恼。”
杨小芳也认为,和AI应用的对话中,明确提出自己的喜好非常重要。她说,比如在行程规划中,可以告知AI应用类似“亲子游”“避开人潮”“小众景点”这些关键词,而非仅提供基础时间地点。
同样,对于AI生成内容的二次确认不可或缺。杨小芳建议,可以对比权威旅游网站、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等相关内容进行交叉验证,注意识别过时或者虚假信息;除了各类AI应用之外,大家在出行中要善用常用各类出行App的AI辅助工具,比如拥堵预测、景点导览等等。
焦虑三:面对AI内容,如何避免掉入“流量陷阱”?
除了各类AI应用给出的日常建议之外,看短剧、刷视频,是很多人假日消遣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何选择看待这些铺天盖地的各种视频,让自己真正获得有价值的内容?
曾一品谈道,越是在信息泛滥的时候,越是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力。“对于AI生成的内容需要谨慎使用和采信,切勿盲目相信,特别对于涉及法律、财务、投资、健康等方面的信息,建议通过更多渠道来核实。”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对于AI生成的图片、视频等内容,已经要求在明显位置标注“AI生成”等标识,大家可以留意鉴别。
他还谈道,对于AI生成的内容,包括消费建议仅供个人参考,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或多个AI应用提供的建议,自己综合判断,避免盲目相信某一个AI应用的建议。当前,AI生成的内容还是有片面性,甚至有AI幻觉(技术性错误)。
杨小芳也认为,理解AI幻觉的长期存在性很重要,每个人都要建立可信信息交叉验证意识,以官方信源优先。“比如各种视频内容,大家可以通过观察视频内容的细节异常(如反光方向错误、手指数量异常等)、逻辑性漏洞(如新闻报道时空、季节不一致等)、水印标识(内容页面或文件属性存在AI生成等标识)等方法辨别真伪。
她还说道,“需要培养批判性内容消费习惯,对引发强烈情绪(如恐慌、愤怒)的内容保持警惕,这类内容更易被用作流量陷阱。另外,网络上遇到热点争议事件先等待12至24小时,观察权威媒体跟进情况再形成观点。”
杨小芳总结道,AI应用的利弊取决于使用者是否具备清醒认知和工具素养,“多用AI、多了解AI,努力将AI转化为提升效率、规避风险的助手,而非被动承受其影响的客体。”
上游新闻记者 杨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