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心理筛查不是“小题大做”
孕产期是女性生理和心理变化最为显著的时期,也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期,孕产期的心理问题不但对女性自身、家庭产生影响,也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孕产期,抑郁症的患病率显著上升,而孕产期心理筛查可以改变孕产妇对围产期抑郁的认知,减少病耻感,更容易接受后续治疗及干预。
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到产后的不同阶段中,有哪些正常范围内的、较为高发的、令孕产妇不适的生理变化,可能会与抑郁的躯体化症状混淆?是否会造成识别困难或误诊?孕产妇提升哪些认识、获取哪些知识会让抑郁筛查更准确、高效?
多地已开展孕产妇心理健康筛查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今年世界卫生日(4月7日)我国的宣传主题定为“保障母婴健康 呵护祖国未来”,旨在倡导加大努力保障母婴健康,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并优先关注妇女的长期健康与福祉。4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2025-2027年)的通知》,部署开展为期3年的专项行动,加强儿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切实提高服务可及性,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
近年来,北京、湖南、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省份的部分地区先后开展了孕产妇心理健康筛查服务,从孕妇建档医院到社区,广泛铺开。这一举措成功发现并干预了多位有抑郁倾向或已经被抑郁症缠身的孕产妇。
但记者在一些社交媒体上发现,有部分孕产妇对这些测试产生了疑惑,例如:“可以理解心理测评,但我情绪正常,只有这些生理症状,这是正常的吧?可是如实填就会得出异常结果。”又或是:“谁都会有情绪波动吧?孕期反应就是会让人焦躁,再要求转诊心理科,想想就更受不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执行的孕产妇心理测评频率是4次,时间分别在孕早期(发现妊娠到13+6周),孕中期(14+0至27+6周),孕晚期(28+0周至分娩),产后(分娩后至42天)。孕期3次测评使用PHQ-9量表(9条目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产后使用EPDS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筛查。
北京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科副主任医师于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PHQ-9量表基于《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中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编制,将核心症状转化为9个可量化的问题,涵盖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疲劳感、食欲变化、自卑感、注意力障碍、精神运动迟缓及自杀意念等维度。通过9个条目实现抑郁症状的全面覆盖,每个条目对应一个症状维度,确保量表与临床诊断的高度一致性。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于1987年开发,针对孕产妇生理、心理及社会角色转变特点设计,涵盖心境、乐趣丧失、自责、恐惧、失眠等10项核心症状,体现产后抑郁的独特性。
“这些是正常的吗?”“有必要去看心理科吗?”
今年3月,张涵怀孕36周时去做产检,有一项是必须要做的孕妇心理测评,她在“入睡困难”“食欲不振”“行动缓慢”等几则描述下勾选了“有几天”,结果评分9分。医生告诉她,这个结果意味着她在心理健康方面属于高危人群,要转诊心理科。
张涵想,这应该是固定的流程,给她做测评的医生决定不了她去或不去,于是就听话去了心理科,“去了以后我很清楚地表达了,我感觉心理没有什么问题,偶尔会难受但总体积极平稳,不用再麻烦做其他干预,以及,这份量表的判断标准是不是不太适用于我?”张涵回忆道。
“我是孕晚期了,身体负荷接近极限,激素水平一变化,吃饭、睡觉、行动就会受影响,我填的这些选项应该是大部分孕妇的正常状态吧?”张涵提出疑问:“我还比较严谨地真实填写,只填了“有几天”,应该这部分分数很低吧,其他负面情绪的症状我一个也没有选,应该也不会给我累计算分,怎么就高危了呢?”
张涵对关注孕产妇心理健康及对其筛查和干预表示十分理解,也认为这些非常重要。“但大家都要统一填写这种量表,这量表是否具有普遍的准确性?是否需要比较详细的填写指导和讲解呢?”
张涵后来询问了转诊接受干预的朋友,朋友表示“还是要做一堆问卷,医生会说一些开导的话,要家人注意情绪,好像也没有什么”。这也引起了张涵的思考:如果真的有抑郁,到底用什么手段干预最有用呢?
谢敏2024年7月底怀孕,接受了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3次心理检测,第一次她测出异常,随后的两次她会有意选择“最健康的选项”来避免后续可能的转诊。
根据谢敏自己的记录,2024年8月底,怀孕5周时,她会“每天不分时段持续地恶心,吐不出来,吃不下去”;2025年1月中旬,怀孕28周时,她稍微走几步路肚子就会发紧发硬,心慌,喘不上气,频繁想小便,耻骨痛,“很难和朋友出去玩或自己一个人出门散心,憋得很难受,身心俱疲”。在这些症状的折磨下,谢敏变得比平时更加厌恶噪音和持续太久的对话,更容易发脾气。
但提到孕期心理检测,谢敏却说:“即使没怀孕的正常人,谁平时还没个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的时候?怀孕本来就难受,怎么可能没有情绪变化,怎么可能睡得好呢?充满元气的孕妇好像只会出现在影视剧和广告里。”她又补充道:“但我觉得这和抑郁又不是一回事。有多少人是违心做的筛查题?那是为了避免麻烦统统选的“正常”,要是测出来有问题,又平添一份焦虑。”
谢敏在网上和其他孕妈交流,得知有的网友在孕检心理测评时,桌面上会有一份标准答案,可以照着抄;还有的结果异常的,护士只叮嘱“多晒太阳”就可以“放过孕妇”了。
透视孕产期抑郁症机理
于莹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日常工作经验,对以上两名孕妇的经历进行了分析,列举了一些孕妇及其家属应当了解的、关于孕产期抑郁症的知识。
首先,生理因素方面,在孕期,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会大幅上升,而产后72小时内,这些激素又会急剧下降。剧烈的激素波动,就像身体里刮起了一场“风暴”,很容易让孕产妇的情绪变得不稳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孕产期的各种躯体不适也会影响心情。比如早孕反应让人难受,孕产期的耻骨联合分离痛、宫缩痛等,还有睡眠被剥夺,这些都会通过神经机制放大负面情绪,让孕产妇心里更不好受。另外,如果孕产期出现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像先兆流产、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或者胎位不正、胎儿生长受限、孕检结果异常等,也会给孕产妇带来心理压力。
其次,心理因素方面,孕产期女性的认知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出现一些认知偏差。比如灾难化认知——把一些小问题想得特别严重;反事实思维——总是想“如果当初怎样,现在就不会这样”。另外,从职场女性到母亲的角色转换,以及身体因为怀孕生产发生的变化,比如体重增加等,都会让女性对自己的认同产生动摇,就像内心的“基石”被撼动了,会增大心理压力,诱发抑郁和焦虑情绪。同时,孕产期女性的情绪调节能力可能会下降,对负面情绪的耐受性也变低了。遇到不开心的事,可能很难像以前一样快速调整好情绪,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心理困扰。
再次,家庭因素方面,夫妻孕期性需求可能发生变化,产后双方争夺育儿话语权,都可能引发夫妻情感疏离或冲突,影响产妇的心理健康。代际关系也可能给产妇带来压力,传统育儿经验和现代科学育儿观念可能会有冲突,让产妇感到无奈和疲惫。而且,有些长辈可能会用情感来“绑架”产妇,比如说“我当年怎样怎样都没事”,这会让产妇产生愧疚感,增加心理负担。
最后,社会因素方面,生育可能会让职场妈妈薪酬下降、晋升机会减少。同时,要兼顾工作和家庭也并非易事,这会给她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尽管政府正在积极推动孕产期心理门诊的建设,但目前公共服务资源仍存在一定的缺口,许多孕产妇仍难以获得及时、专业的心理支持。而且,社会上对孕产期心理问题还存在污名化认知,很多人觉得孕产期情绪不好是“矫情”,这种观念让孕产妇不敢轻易寻求帮助,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心理压力。
了解不良后果,提升认知水平
孕产妇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身心状态,还可能对胎儿发育和新生儿健康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对女性自身而言,生理层面,可能加剧生理不适,增加流产、早产和子痫前期风险。例如,长期焦虑可能导致睡眠障碍、食欲不振,进而影响营养摄入和身体恢复。产后抑郁可能影响乳汁分泌,不利于产妇身体康复;心理层面,从孕妇到母亲的角色转换,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孕妇的情绪状态也会通过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变化影响胎儿的发育。长期紧张、焦虑的孕妇,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增加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风险。到分娩时,产妇的心理状态对分娩过程也有重要影响。过度恐惧、焦虑可能导致产程延长、难产及剖宫产率增加,对母婴产生不利影响。
婴儿出生后,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母婴互动质量。抑郁的母亲可能对婴儿的信号回应不及时、不敏感,影响婴儿的情感安全感和认知发展。例如,婴儿的哭闹可能得不到及时安抚,导致其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孕产期母亲的心理问题可能增加婴儿日后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母亲在孕产期的抑郁症状与婴儿后期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焦虑,青春期暴力行为和人际沟通能力等问题相关。
开展孕产期心理保健工作非常重要
面对孕产期抑郁风险与潜在危害,于莹表示理解部分孕产妇因病耻感或经济压力,倾向于将情绪困扰归因于生理变化的做法。但她也指出,这种“生理化解释”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真实的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临床风险。
在传统观念影响下,一些孕产妇容易将心理问题与“矫情”“不称职”等负面评价相联系,进而产生强烈的病耻感;因担心被评价“无法胜任母亲角色”而隐瞒情绪问题,选择用“激素波动”“孕期不适”等生理性解释替代,陷入“自我合理化”陷阱,如将“持续哭泣”归因为“孕激素导致情绪化”,将“育儿冷漠”解释为“产后虚弱”等情况都曾出现。
此外,精神心理治疗需长期投入,包括挂号费、药费、心理咨询费等。部分孕产妇因担心增加家庭经济负担,拒绝转诊。还有孕产妇担忧治疗影响工作或育儿安排,如频繁复诊需请假、药物可能影响哺乳等,导致其更倾向用生理原因掩盖心理问题。于莹举例,某产妇因担心药影响哺乳,将“持续失眠与自伤念头”归因为“产后体虚”,直至出现自杀风险才被紧急转入精神科干预。
于莹强调,早孕反应、子宫增大导致的压迫性疼痛等均可导致孕产妇的不适症状,但由孕产妇或产科医护人员进行识别比较困难,根据国内外的指南及专家共识,建议转诊至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进一步识别及干预。
孕产妇抑郁筛查出异常后,需要接受哪些种类的干预?
孕产妇抑郁筛查结果异常后,应根据严重程度采取分级干预。于莹介绍,一般轻度至中度异常者建议前往心理科接受评估和支持,干预方式包括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社会支持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对于重度异常者,则需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和多学科协作干预,建议由精神科进行系统诊治。
对于部分对筛查结果持质疑态度的孕产妇,尤其是感到“不像是生病”或“不愿接受心理干预”的情况,往往反映出孕产妇本人及其家庭成员对孕产期心理问题的认识仍显不足。“很多抑郁并不完全是因为事情本身,比如不舒服的身体、冲突的家庭关系或育儿压力,而是源自孕产妇的思维模式和情绪调节能力发生了变化。”于莹指出,“对于自觉情绪状态良好、暂时不愿接受转诊的孕产妇,我们尊重其个人意愿。但仍建议定期关注情绪变化,如有持续困扰,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开展孕产期心理保健工作非常重要。”于莹表示,2016年国家22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加大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干预力度,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中,鼓励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与妇产科及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以联合门诊或远程会诊的形式,为孕产期妇女提供专业支持。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在2018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孕产期心理保健工作的通知》,2022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孕产期安心行动的通知》,要求加强孕产期心理保健工作,对孕产妇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就是要实现早期识别孕产妇心理状态,及时干预、治疗或转诊,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目标。
(为保护患者隐私,张涵、谢敏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怡蒙 记者 齐征 刘昶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