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要“做事”而非“做秀”
□鱼予 梓菱
干事创业,既要看当下的显绩,还需要为长远的潜绩夯基固本。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违背新发展理念、背离高质量发展要求,不仅影响到领导干部自身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衰,必然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较大损失。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务必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需要做实做细政治监督,精准识别、及时发现政绩观偏差问题,让做事不能成为“做秀”。
百姓实惠,检验着民生实事的含金量。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不重“潜绩”重“显绩”,违背群众意愿和当地实际,不按规定履行决策程序,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或是为了追求所谓政绩,盲目举债铺摊子、上项目,造成财政资金损失,违法违规或者变相举债融资形成隐性债务问题;或是作风漂浮,弄虚作假,对成绩片面夸大,对问题遮遮掩掩,甚至数据造假,搞“数字政绩”等,这些问题都是政绩观错位的表现。
究其原因在于,这些领导干部忘记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把干事和个人名利捆绑在一起,私心杂念作祟,醉心于获取升迁资本,喜欢“做秀”而不是“做事”,热衷于“造势一时”而不是“造福一方”,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偏离政治要求。
这就要多管齐下,既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也要加强管理监督,通过既看当下的显绩,也要综合评估长远的潜绩,推动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要在具体化上下功夫,唯实务实求深入,紧盯落实“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围绕群众普遍反映、意见集中的问题,查找政绩观偏差问题。要在精准化上下功夫,靶向聚焦求实效,如聚焦“关键少数”,抓实“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深化监督。要在常态化上下功夫,久久为功求长效,用好各级各类监督,助力党员干部树牢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从政、谋事、创业的“总开关”。要把群众关心的事一件一件办好,以极大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落实好每一项改革举措、惠民政策,积极回应人民热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