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铁的“子弟兵” 永远的“平山团”

走进河北省平山县西洪子店村,青青松柏间,村广场上“平山团诞生地纪念碑”高高耸立。从小听着“平山团”故事长大的77岁老人王汉旺站在纪念碑前,又一次讲起“平山团”的故事。在抗战时期,平山县动员男女老少齐参军,武装力量动员最终形成的磅礴伟力,成为了这段故事最动人的篇章,也成为了如今国防动员宣传教育最生动的素材。

洪子店革命历史宣讲人王汉旺讲述“平山团”的故事。
征兵:当兵打鬼子去
王汉旺是洪子店革命历史宣讲人。80多年前,王汉旺的姨夫参加“平山团”便没有了消息 。在王汉旺至亲名单中,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的就有多位。
战争时期,在洪子店村,像王汉旺的姨妈一样,将丈夫、儿子送上战场的不在少数。在老人充满感情的讲述中,烽火岁月里,妻送郎,母送子,父子、兄弟一同参军的感人场面清晰起来。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1937年10月3日,为了发动群众,扩编作战部队,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王震派刘道生、陈宗尧带领300余人的战地救亡工作服务团来到平山县的革命中心洪子店村扩充兵员。
“当晚就在洪子店小学召开了联席会议,刘道生传达了关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并提出当前首要的任务是扩军,团结一切力量一致抗日。”王汉旺说,很快,10个扩军小组分赴平山县各村镇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和扩军工作。“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参加八路军,赶走小东洋”的口号喊彻平山的深沟大梁。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平山县就已建立了党组织。抗战爆发前,全县已有70多个党支部、700多名党员。“当时359旅把征兵重点放在平山,这里群众基础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正是在党员的带动下,大批平山农家子弟踊跃参军。”王汉旺说。
如今,从洪子店村史馆“抗战烽火”篇章图文并茂的讲述,依然能看到当年平山子弟踊跃参军的场景。
李法庄是平山第一个农民党员,第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60多个农民子弟报名参军;
地处深山的猫石村仅有300多口人,县委委员梁雨晴带动全村34名青壮年参军;
北贾壁村名医刘光锡带领子侄等14人参加平山团,组建“平山团”卫生队;
……
短短1个月零3天,来自全县四面八方的1700多名平山青壮年相继加入了抗日队伍。“队伍中多是父子兵、兄弟兵、亲戚排,有的甚至全家上阵……”王汉旺动情地说,田兴村12岁的张童河随父亲张知善一起加入了“平山团”,这个“上阵父子兵”的故事在晋察冀边区广为传颂。
根据上级指示,1700多名集中入伍的平山青壮年,除抽调200余人重返平山建立四分区武装外,其余人员正式编为120师359旅718团,首任团长陈宗尧。这支由清一色平山子弟组建的部队,被亲切地称为“平山团”。
王汉旺说:“在抗战初期,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个县的子弟响应党的号召集体参军,并组成一个主力团的,仅此一例。”这在抗战史上是伟大的壮举,也成为了战争时期,武装力量动员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典型范例。

战斗: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在河北省图书馆燕赵红色记忆馆,河北省历史文化研究发展促进会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国遵再次细读起一份已珍藏多年的泛黄报纸。这是一份出版于1939年9月19日的《抗敌报》,报纸右下角一篇名为《补充军队动员,平山完成一千一百余名》的消息尤为醒目。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杨国遵说,这首在抗战岁月中广为流传的“平山支前民谣”,正是当年平山人民支持抗战、平山子弟踊跃参军的真实写照。而报纸上这样一则补充兵员的报道,也见证着当年战场的激烈残酷和“平山团”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付出的巨大牺牲。
“平山团”建立后,1938年1月在山西崞县田家营打了组建以来的第一仗。“拿着大刀、红缨枪的战士们上阵搏杀,没有枪,就到敌人手里去夺。就是用这样简陋的武器,全歼日军中队150人,缴获一大批轻重武器等战利品。真正印证了在艰苦的条件下,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杨国遵说,“平山团”组建出征首战就打出了威风,极大地鼓舞了全团的士气。
1939年5月,日军一部向台怀镇一带活动的717团包抄而来。陈宗尧率领平山团紧急驰援,“平山团”在上下细腰涧设下战场,与717团分南北两头堵击日军,经过多个昼夜的浴血搏杀,我军完胜,全歼被围之敌,创造了359旅对日作战的光辉范例。
“对于当时装备落后的“平山团”来说,这样一场场胜利的背后意味着的是巨大的牺牲。”杨国遵说,仅上下细腰涧战斗,“平山团”就有几百人牺牲。其中,就有消灭了8个日军、壮烈牺牲的平山籍战斗英雄王家川,一个动人的故事也由此延续。
上下细腰涧战斗后的第九天,王家川的二弟王三子以“王家川”之名顶替哥哥的缺额当兵。“我就叫王家川,我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也叫王家川,我们村的青年都叫王家川,王家川是牺牲不完的……”
不久,晋察冀的《抗敌报》刊登了一篇鼓舞斗志的文章——《王家川没有死》……平山子弟前赴后继,融入抗战洪流。“平山团”在频繁的战斗中得到磨砺,战斗力越来越强。
一份1939年5月28日的《抗敌报》被杨国遵装裱在相框里,报纸虽泛黄且字迹已略有模糊,但头版整版关于“平山团”的报道总能令杨国遵心潮澎湃,“学习平山团的模范”就被多次提及。头版刊登着一篇《嘉勉平山团,号召平山青年永远保持并发扬平山团的光荣》的嘉奖令,文末是聂荣臻的手书签名。
“平山团全体指战员同志们!你们无限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在我晋察冀军区的抗战史上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荣的一页……你们是平山的子弟,边区的子弟……你们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从此,人民军队“子弟兵”的称谓迅速传开,沿用至今。
同样在这份报纸的醒目位置刊登着“学习平山的模范,充实边区的子弟兵”字样。平山团在频繁的战斗中,许多战士壮烈牺牲或伤残,在党的号召下,平山人民又一次掀起了参军热潮。至此,平山人民已为“平山团”输送战士达3858名。
“这样短时间内迅速补充兵员,在平山也并不是第一次。”杨国遵说。
档案资料显示,抗战中,只有25万人口的平山县为八路军各部队输送优秀儿女12065名,占当时青年男子15%。他们中有的人血洒太行山,有的人牺牲在惨烈的南征北返,有的人倒在解放大西北的路上,大部分人再也没能回到故乡平山。
白求恩大夫的手术室多次跟随在“平山团”后面,他曾坦言:他喜欢这些能战斗的农民战士,称他们是“朴实可爱的孩子”“穿着军装的劳动人民”。
“从河北大地走出来的不仅仅是‘平山团’。”据杨国遵介绍,抗战时期,河北各地群众踊跃参军,还组成了整建制的阜平营、灵寿营、回民支队等,河北是八路军稳定的兵员补充基地,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传承:红色基因代代传
如今,平山县西洪子店村宁静祥和,人们安居乐业。村庄北边的山坡建有无名烈士纪念碑,纪念碑西侧的空地上,整齐地排列着一百多座小墓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部分平山籍烈士安息于此。
西洪子店村支部组织委员杨二江告诉记者,西洪子店村共310多户、1100多口人,其中一半以上的家庭有人当过兵。2011年,西洪子店村修编了《冀西重镇洪子店》,其中“平山团”是书中的重要篇章。

“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有这本书。从老到少,人人都能讲上一些‘平山团’的故事。”杨二江说,近年来,依托红色历史,村里修建了纪念碑、村史馆,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党员群众到这里参观学习。
“这里已经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村里都会组织中小学生到陵园扫墓,缅怀先烈。”红色故事、革命精神在这个小村落传播、传承,每家每户也成为了国防动员宣传教育的微小单元。
在这片走出“平山团”的红色热土上,国防动员宣传教育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正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谋划一步步变为现实。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滚烫的旋律、嘹亮的歌声从西洪子店村小学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