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孝道文化助推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村通过连续八年的举行孝道文化节,每年农历9月9日为全村70岁以上的300多老人,每人发200元—1000元的红包和米、面、油,并对评选出的好婆媳、好儿子、好妯娌等先进人物进行公开表彰,并在社区建有二十四孝石雕像,并配有文字内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有很多人和村都加入到孝道文化队伍里,同时助推了该村各项工作上新的台阶,获得了很多荣誉,受到了领导和百姓的好评。实践证明过孝道文化节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让很多人和单位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发展上台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
关键词:领导重视孝道文化开展;社会影响;更多人和单位加入到队伍中,助推其他各项工作上新台阶。
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她(他)就会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得到温暖与关爱。在自然界里,动物都懂“反哺”,作为人类的我们,更应该孝顺父母长辈,这不仅是个人的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个人家事,也是对社会承担的一份责任担当。通过孝敬和关爱父母长辈,我们能够建立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它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态度,它代表了一个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也是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有关“孝心”的故事。花木兰代父从军,“二十四孝”里的王祥卧冰求鲤,黄香扇枕温席等都是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孝顺父母的典例。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敬老孝老的行列里。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过马路时热情搀扶老人。人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道文化。《礼仪》中有云“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下违其志”。意思是说,孝子孝敬和赡养父母,就是要使父母心情愉快,不做违逆父母意愿的事情。孝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当下民族复兴以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源自文明中国的五千年儒学文化 ,孝道不仅是中国家风文化的根基。更是我们修行、积累福慧的重要准则,因此学习了解孝道和孝文化意义非凡。传承孝道文化意义重大,薪火相传,是一种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更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程度,对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向善向好,推动文明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更好地助力精神文明建设。

领导重视: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村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的开展,结合五星支部创建和文明村的创建,小刘寨村每年都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在抓好五星支部创建和文明村建设过程中,以敬老孝老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抓好亮点,树立标杆意识,扩大推进五星支部创建和文明村创建提力加速度,本村连续八年举行孝道文化节,每年农历9月9日为全村300多名70岁以上的老人200元——1000多元的红包和米、面、油。(每年都要投入10多万元)同时对评选出的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好儿子、好女婿、好妯娌等先进人物进行公开表彰,从而扩大影响,辐射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老人、孝敬老人的队伍中来。在社区里建起了二十四孝石雕像,并配有文字说明。

其简要“二十四孝”内容故事是:
一、孝感动天。舜从小受父亲和后母虐待,尧决定让位给他,舜当了首领还是一如既往的孝顺父母。
二、戏彩娱亲。周朝莱子自七十岁,儿孙满堂,都像孩童一样戏耍、骄憨,让九十多岁的父母愉悦。
三、鹿乳奉亲。周郯子家贫,神医要找他找鹿乳为父母治病,郯历尽艰险,在猎人帮助下,捕鹿治好父母的病。
四、为亲负米。春秋,子路带上东西到百里外换米孝敬双亲。他后来当宰相,写了《孝经》,劝人要孝顺父母。
五、啮指心痛。孔子的学生曹参被誉为“宗圣”,他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以父母和儿子血肉相连的故事教人孝顺父母。
六、单衣顺母。孔子的学生闵损受尽继母的虐待,父亲要赶走继母,闵损还是劝父亲把她留下,终于感动了继母。
七、亲尝汤药。刘恒当上皇帝后,既要日理万机治理国家,还要为卧床的母亲亲口尝药,侍奉周到。他的孝名闻天下。
八、拾葚供奉。西汉末年兵荒马乱,蔡顺天天上山拾桑葚,把又软又甜的桑葚给母亲充饥。
九、刻木事亲。东汉时孤儿丁兰,每当看到别人孝敬父母时,总是很羡慕,因此他刻木为像,寄托自己对父母的怀念。
十、涌泉跃鲤。汉代姜诗宁愿自己吃苦,受委屈,也尽量满足母亲喝江水和吃鲤鱼的怪癖。
十一 、怀橘遗亲。三国时期,陆绩六岁时到朋友家做客,主人拿出橘子招待。陆绩临行时不忘给母亲带两个,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
十二、哭竹得笋。晋代孟宗为了满足老母的需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在寒冷的冬天挖到鲜竹笋来孝敬父母。
十三、 扼虎救父。晋代杨丰和十四岁女儿杨香遇到猛虎,杨香没有惊慌失措,反而猛扑去,忘记了自身,一心想救父母。
十四、尝粪心忧。南齐庚黔娄为救治父亲,先是弃官,后又发誓用自己的生命替代父亲,感动了上天,父亲的病也好多了。
十五、行佣供母。后汉江革,战乱中背寡母逃难,遇贼欲劫,哀求得免,后来流落他乡,给人家当佣人来供养母亲。
十六、乳姑不怠。唐朝,唐女嫁管家后受婆婆虐待,当婆婆不能吃饭时,她不计私仇,而用乳汁喂养婆婆。
十七、亲涤溺器。宋代黄庭家富,宁背弃官,也要亲身为母亲打扫房间,抓药熬药,甚至不怕脏臭,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
十八、弃官寻母。宋代朱寿昌为了寻找亲生母亲,放弃荣华富贵,放弃升官进爵,吃尽了苦头,终于找到了母亲。
十九、卧冰求鲤。晋代王祥继母十分苛刻,天寒冰冻,要王翔抓鲤鱼供她吃。王翔解衣卧冰上,冰层突然自破,从中跃出鲤鱼。
二十、扇枕温衾。后汉黄香九岁失母,夏天为父枕凉,冬月以身暖被席。尽心伺候父亲。
二十一、闻雷泣墓。魏朝,王裒知道母亲害怕雷声,其母死后,王裒每遇风雨雷声,便奔至墓前。跪拜哭告:“裒在你身边,母亲不要怕”。
二十二、卖身葬父。汉,董永家贫,父亲死时无钱埋葬。便把自己卖掉换钱埋葬父亲,孝心感动天上。
二十三、恣蚊饱血。晋,吴猛年八岁,家贫,床无蚊帐,每当夏夜,便在父母身边为其驱蚊,让蚊到自己身上吸血。
二十四、为母埋儿。汉,郭臣家贫,生育儿三岁,家中食粮不足,为照顾母亲。便埋了儿子,以节省口粮孝敬母亲。
“二十四孝”为后人做出了楷模,不断启迪着后人奋进。
社会影响:该村还把此街道命名为孝文化街。街两边还树有孝文化的标语,如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等,供广大群众平时进行学习借鉴。小刘寨村此活动的开展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受到了百姓和领导的好评。在小刘寨村的影响下,苟堂镇各村都结合实际也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如靳寨村开展了在重阳节来临前举行给老人送衣物活动、文艺节目表演,表彰孝老敬老的各类先进人物;石庙村开展为老人洗脚活动;樊沟村为老人送红包活动;申门村、劝门村、方沟村、付家门村、养老湾村、栗树岗村等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重阳节这天开展关爱老人的各项活动,其他各村都开展评选先进活动。苟堂镇呈现出相互学习,比着开展敬老孝老的活动,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助推各项工作上台阶:小刘寨村的孝道文化节活动的开展,不但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了孝道队伍里边,更重要的是社会影响力大,反响良好。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该村还在社区里制作了很多各类宣传板面,如党建、法制、精神文明、村规民约、孝文化、村史文化等。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开展移风易俗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广大党员、群众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素质和文化水平,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增强法律意识,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开展,有力地推动了该村的各项工作,如该村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河南省生态村、河南省卫生村、河南省健康村、河南省沿黄支流森林乡村示范村、郑州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村、新密市综合工作先进村,今年又获全国文明村,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同时也是落实习总书记文化自信的具体行动。
实践证明:以孝文化的传播为纽带,将新时代孝道文化传承发展与其它工作相融合,助推了其它工作上新的台阶,为推动中华优秀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能让更多人更多单位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并且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上新的台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社会文明程度得到了提升。
(河南省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村 刘保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