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文章网 手机版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充满禅意,今天读来更让人心生平静。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3 09:50:22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似天籁之音,令人沉醉,内心平静。在今天喧嚣和浮躁的社会中,再读这首诗,一起感受一个禅意的世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708-765),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与他同榜进士的还有大诗人王昌龄。大历中曾任盱眙县尉,后隐居湖北武昌一带。常建一生沉沦失意,没做过什么大官,也没什么身份显贵的朋友。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因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两人成了好友,常建还有一首著名的诗就是《宿王昌龄隐居》,写的就是诗人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赞叹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也是常建的代表作,收录进了唐诗三百首。常建的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盛唐诗派中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之称。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四库全书总目》称常建“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关于常建的祖籍,历来说法不一,有说是邢台人,有说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2006年8月,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文管所,在征集文物中,收上来一块古碑,是常建后人的一块墓志铭。墓志铭刻于咸通六年。墓志铭中追述了常建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证明常建的祖籍就是邢台。

这首诗中的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西北的虞山上,始建于南齐,到唐代时已有二百多年时间。禅院,寺院僧人们居住修行的地方。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一大早就漫步山林,来到清幽的古寺,初升的太阳霞光万丈,透过高高的树林洒下道道金光,古寺、高林、清晨、初日,一幅充满生机,清新脱俗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不禁令人神清气爽,精神焕发。“高林”不仅描述了古木的高大,也隐喻了禅院的崇高、庄严和肃静。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沿着一条曲折蜿蜒的小路前行,环境愈发隐秘和宁静,只见花木繁茂,花香四溢,远处一处禅房在花木深处若隐若现。诗人通过“幽”和“深”两个字,传达出了一种远离尘嚣、深入自然的意境。“曲径通幽”,禅房在花木深处若隐若现,而不是一下子就显现在眼前,给人一种含蓄美。同时也隐喻了,通往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前进的路上充满了曲折,在遇到逆境时,不抱怨、不气馁,换个角度思考,选择委婉曲折的途径,最终会迎来柳暗花明的美好景象。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曲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住宿歇息,亲身体验到“曲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正被禅房花木吸引,忽然听到鸟儿清脆的欢叫声,抬头远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更加生机勃勃,鸟儿在林间欢快的飞翔跳跃。眼前一湾清潭幽深而平静,清澈的潭水映照出蓝天白云,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安静,诗人顿感内心的空灵和宁静,仿佛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此时仿佛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已经消失了,只有寺院的钟声,悠扬洪亮,如天籁之音,空灵纯净,只觉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进入一种遁世绝俗的境界。这不仅是感观上的声音,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召唤。这里以有声衬无声。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首诗是常建的代表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抒发了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诗中的“曲径通幽”,“万籁俱寂”,今天已经是人们熟知的成语。整首诗的意境深远,在今天喧嚣的尘世中,读一读这首诗,更能领会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平静,让自己身心放松,俗念全消,得到心灵的休憩和慰藉。

相关文章